用心陪伴,一路前行,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中心 >> 心理咨询 >> 情感家庭 >> 正文


《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台湾畅销心灵作家何权峰著作

作者:紫竹心理咨询    来源:本站工作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1 

 

第一篇:你不是爱错了,而是弄错了——釐清爱的三大谜思

迷思一:相对不等于敌对,相异反而相配。

  • 红花配绿叶,是对立也是一种平衡。
  • 相爱是基于对立的吸引,相处却必须溶解对立。

迷思二:不同不等于不好,不合反而更适合。

  • 爱的吸引来自于那个“相异性” ,所以夫妻不同和不合非常正常,也是“理所当然”的,反倒是要求对方相同,期待伴侣彼此就像豆荚里的两颗豆子,那才是整个婚姻问题的根源。
  • 与相同的人在一起,反而更麻烦。(会使两人的缺点会叠加放大,且没机会以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
  • 感情问题是我们探索和成长的机会,而非分手的理由。
  • 爱上一个人最大的收获是,能藉由对方对我们的挑战,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爱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另一个人的眼睛看世界。如果我们把这项挑战当成威胁,而不是难得的成长机会,那就错失了良机。

迷思三:否认不等于不存在,阴影反而显露真相

  • 当人来到世上,以全盘接受的态度面对人事物,并没有什么对错好坏之分,然后随着成长,我们学到“二元性”。我们的自我就被分成两部分:被接受的自我和被拒绝的自我。
  • 当你接受“我是积极热情”这样的身份认同,相对也就拒绝了“我是被动懒惰”的自我。有认同,就会产生不认同。在大部分的情形下,每一种身份认同也暗示一种价值判断,那被否定的也就成了不好、不对的事。
  • 我们同时存在以上两者,而那些被我们排斥的部分又到哪儿去了?那些真相并没有消失,它们就形成了所谓的“阴影”。
  • 那要如何辨识阴影?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出别人身上令我们憎恶的特质,仔细审视。你憎恶谁或很不喜欢哪种人?你最讨厌他们的哪一部分?这些都是你的阴影。
  • 当我们身边的人具有我们阴影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被激怒或觉得厌恶。
  • 心理学家称这种无意识的机制为“投射”(Projection)。我们把自己的某种特质。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完全否认自己拥有这些特质。经过投射后,当我们看到被投射的对象表现出这些特质,就会很排斥。
  • 投射可以让我们把各式各样的问题看作是“外在”,只因我们不愿接受它们是“在我里面”。
  • 任何你内在不欢迎的,你就会批判。当你看到它在你或别人身上,你就会谴责。
  • 那些我们批评的利害的人,通常就是表现出我们心中受到压抑的影子特质的人。你越讨厌,就表示阴影越严重。
  • 我们生气,其实跟他人无关。气的是照出我内在的一面镜子。
  • 所以阴影并不是不好,我们隐藏和排斥它们,是因为当我们对自己有个理想蓝图,于是那些不符合我们理想的就被排斥。但其实我们两者都包含,只是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这两者都是我。

第二篇:凡是你所排斥的,就是你需要学习的——不可不知的两性五大法则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使最不三不四。
  •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不认识这个字去查字典,呵呵);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处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_____。”(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

  •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
  • 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如果你很欣赏,它就可以蜕变成爱。

  •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部署、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辩护和发火。
  •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 人们常说天赐良缘,什么是良缘?你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与你“姻缘”最深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你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印度大师古儒吉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我们可以把对他人所做所为的评断搁置一边,根本不需要去论断是非,纯粹只是观察就好了。事实上所有我们能做的,仅止于观察自己内在与外在所发生的一切。因为我们己经被各种无法表达清楚或解决的情绪所洗脑,使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认识与判断。真相是超乎我们理解之外的,只有放下意见和评断,才是停止与对错抗争。 -
《改变,从心开始》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你才能真正的认识你自己。透过别人,你才会了解你的恐惧、你的愤怒、你的嫉妒、你的贪欲、你的喜乐、你的爱恨以及你内在的真相。 -《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只有我们愿意放下过多的主观欲求和期望,放下我非得要如何才是完美的、我非得要某件东西才是快乐的这样的假设前提,生活中才会自然发生很多你原来想要的成果,甚至超越你之前的想像,出现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生命的功课》


有人无法原谅别人,是因为他们认为原谅就是赦免伤害人的行为。事实上,你想饶恕谁跟别人无关,只跟你自己有关。记住,当你原谅别人时,你并不是宽宏大量,而是自爱,是给自己自由。 -《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人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缺点。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眼睛?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脸,也不到自己的背,更看不见自己的内在,所以别人也就成了我们看自己最好的媒介。 -《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觉察最大的挑战就是愿意向新的领域开放自我,并且放下过去。你是否己经准备好放弃昔日所有的信念?你能够面对多少真实?我们多数人都害怕放下己知而活在未知的边缘,但这样我们就必须拿幻觉来代替真实。 -《改变,从心开始》

不如意时,你多半会生气、报怨、伤心、怪罪另一个人或自责,但这么做又有什么用?难道你看不出只有小孩才有这些举动吗?事情不顺利,成熟的人会观察眼前的情况,看看自己能什么,然后就把不必要的东西放下了,其他的举动都是一种浪费。 -《内在的探索》

你的本体是非常有智慧的,它会丢给你一些冲突,让你有机会观察这个冲突,然后你才能认清一些事情。这些状况并不是要为难你,如果视其为一种困境,你一定会很难过很痛苦。假设你能看见自己跌跤和受苦,是因为被路上的某些东西绊倒了,那么你就会认清障碍是什么。 -《内在的探索

负面的情绪,如同积极的情绪一样,终究不会持续太久,如此,它们允许我们去反应,避免我们成为某种状态的受害者——那将令我们陷入严重的困境。一阵脸红可能瞬间就过去了,如同眼泪和愤怒一样,但如果我们能在第一时间觉察这种情绪,那么我们就成功地控制住了那种情绪,控制住了我们自己。 -《当下的觉醒》

我们应该将失望、丢脸、焦躁、嫉妒和恐惧的时刻,当作是一种提醒,让我们看见我们正在退缩,正在以某种方式封闭住内心。这些另人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提醒我们,要振作起精神面对眼前的情境,虽然我们宁愿屈服和退缩。 -《与无常共处》

若想在根本上改变人生态度,不妨将己所不欲的事物吸进来,将自己渴望的东西呼出去。但世间流行的态度却刚好相反,人们总想推开令自己痛苦的事,紧紧抓住令自己愉悦的东西。慈悲观的基础就是要学会与痛苦共处,而不是抗拒它。我的意思是:学会与己所不欲或不接受的事物共处。 -《与无常共处》

谦虚不是消极和顺从,也不是垂下肩膀,低下头,谦恭地向下一瞥;它是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它意味着对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持续努力。
-
《你是奇迹》

勿要妄加揣测:有勇气提出质疑、表达内心最真实的诉求。最大程度上的坦诚沟通可以避免误解、痛苦和极具戏剧化的场面。拥有这种智慧,可以让你的生活焕然一新。勿受他人影响:并非所有的事都缘你而起。人们的所作所为形成于他们自身的所思所想。当你能容纳他人的处世态度、行为方式时,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勿要随意评论:要做到语言表达完整,言简意赅。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意说话,同时远离流言蜚语。朝着事实和真爱的方向,发挥语言的力量。觉察自己不容易。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且我们有同样的盲点,在情感上,多多少少有一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嫌疑。就拿我自己来说,在我的感情经历中,我会很容易洞察对方是不是对爱有所保留,其实仔细反省,我这样的明察秋毫,其实也是自己没有百分百投入的表现。我以为自己渴望的不过是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爱。 -《宽恕就是爱》

觉者与迷者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所谓的受害者角色,就是他不为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事情负责,只会责怪别人。如果有什么他该做但是他做不到的,他会说:没办法,我就是这样。受害者只会不停地抱怨,怨天尤人,充满无力感。知道了这点以后,我们就要注意:只要你在抱怨,不管是口头上抱怨出声,或是心理上沉默地抗议,多少都是受害者心态在作祟。抱怨是最无效、也对我们成长最没有帮助的行为。-《德芬的陪伴

成功是一种习惯,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做事就是会成功,因为这已经是他们做事的一贯方法了。失败和平庸也不过是一种习惯,所以会制约着一些人,让他们甘于平庸,屡遭失败。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良习惯,然后下定决心去转变它们,我们就可以成为追求卓越的成功者。
-《德芬的陪伴
你知道吗?我们的头脑是制造戏码和编剧的高手,不停地在愚弄我们,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很多不必要的煽情戏。
而所谓真正的自由,就是你能够理解到,你不必听信你脑袋里的那个声音。而且,想思考的时候就思考,想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
-《德芬的陪伴》

 

 
  (责任编辑:wzxlzx)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2005-2013 wzxl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8901号
    联系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
    咨询电话:0577-886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