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除了睡眠以外,只要你醒着,你的注意活动总是在进行着。对于孩子来说,注意力更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它是保证孩子学习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保证着我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顺利进行。孩子在课堂上听讲,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注意力,就不可能接收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所有信息,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信息的遗漏。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前不久,在为一年级新生举办的家长学校上,父母们咨询最多的就是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我的孩子坐不住,写作业时一边做一边玩,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一位年轻的妈妈焦急地咨询我。
“能说说你的孩子能注意多长时间吗?”我问。
“唉,最多也就是10多分钟吧。”妈妈回答说。
“你希望你的孩子注意多长时间你会感到满意呢?”我接着问。
“当然是越长越好了。至少也要保证在30分钟吧。”年轻妈妈那肯定的口吻不容置疑。
“那好,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在座的父母们,你们认为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应该达到多长时间呢?”我想了解一下关于孩子的注意力,父母们是怎么想的。
“30分钟。”有家长说。
“一个小时。我想应该是1小时,你瞧他看电视那般模样,两眼盯着屏幕,一两个小时也不知累吗!”一位父亲在描述儿子时这样说。
这里我不能不遗憾地说,我们的父母太不了解孩子了,或者说父母衡量孩子注意力的好坏完全基于成人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注意呢?
在心理学上,注意指的是“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现象”。而这种有选择的集中,还要求一定的稳定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就儿童的注意力而言,它不仅指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个单一的概念。其中还包括儿童注意的转移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分配和广度等特点。即使在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个问题上,它也还要求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生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儿童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依据儿童所处的年龄,呈现出不同的稳定性指标。
5——6岁的儿童注意力通常可以集中在10——15分钟;
7——10岁的儿童大约为15——20分钟;
10——12岁的儿童约为25分钟左右;
12岁以上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通常在30分钟。
通过以上指标我们不难看出,父母要求一个6—7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在30分钟,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看电视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注意力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注意力是可以超越常规而得到提升的。关于这一点,心理学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将同是7岁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观看同一部电影。对第一组的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只是看看而已;但对第二组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所看到的内容记下来,在随后的班会上进行讨论。结果发现:第二组同学的有效注意时间明显高于第一组两倍以上。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有效注意力的稳定还取决于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有目的的注意,心理学将之称为“有意注意”,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多地运用有意注意呢?
这里,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
关于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让我们先来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看到一个孩子在读书,你也不熟悉这个孩子,通常情况下,你会怎样评价这个孩子的读书?换言之,这个孩子之所以在这里读书是基于哪几种可能?
我想,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我想学。首先这个孩子喜欢这本书的内容,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其次,这个孩子对为什么读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他想考大学;有目标的驱动,有兴趣的投入,那么这个孩子的读书,自然就是一种快乐了。读书对他而言便是一种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过程。
第二种:我必须学。这个孩子有目标的驱动,他的志向也是考最好的大学。但是这个孩子对书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也就是说,他并不喜欢这门学科。有目标,却无兴趣,那么这个孩子的读书也会是一种主动过程,但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对此付出很强的意志,读书对他而言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刻苦。这就是我们夸奖别人的孩子时,经常说的那句话:“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刻苦。”
第三种:你逼我学。这个孩子没有什么目标,换言之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或许有的话,也是为父母所学。同样,他对读书也了无兴趣。可是他也会在那里读书。这可能会令人感到费解,没有目标也没有兴趣,怎么也能读下去呢?当然能。只不过这种能是一种被动的能,无奈的能。因为他不读书不行,他身边有一个拿着棍棒的家长,凶神恶煞地站在那里呢。体味一下这个孩子的读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苦不堪言。
让孩子把学习变成“我想学”这样一种主动过程,应该成为每一位父母的最佳选择。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学习才可能成为一种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注意便是学习效果的最好保证。因为它是有明确任务和目标的注意。
看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首先要从兴趣入手,同时植入孩子目标的信念。当然,在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上,父母应该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且勿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