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一路前行,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中心 >> 心理咨询 >> 其他 >> 正文


高校“同性之爱”:充满压力的另类情感

作者:林祥达    来源:本站工作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3 

当《断背山》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当《春光乍泄》引起社会与人性的深度反思,当同性之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受到包容甚至合法化的时候,中国的同性恋人群却依旧沐浴在一种另类的阳光下。自去年年末中山大学成立同性恋研究社团“彩虹社”之后,中国高校里的莘莘学子对同性之爱的观点、看法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充满压力的另类情感

 

  长春某高校2003级艺术专业的小雨和小寒(均为化名)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从大一刚入学开始,小寒便时常给同学们留下“娘娘腔”的印象,并且他平时很少跟女同学打交道。偶然的一天,小雨打完篮球后回到寝室一头倒在床上,嚷嚷着“很累”,小寒便主动为他按摩后背。按摩持续了半个小时,性格大大咧咧的小雨感觉很舒服、很解乏,也没有多想。

 

  第二天晚上临睡前,小雨再次招呼小寒为自己按摩,小寒也没有拒绝。此后的日子里,小寒便隔三差五地在晚上给小雨按摩。小雨逐渐发现,小寒在按摩时对他的身体很感兴趣……小雨对此感到很恶心,从而逐渐疏远了和小寒的关系。

 

  逐渐地,小寒在日常生活中对小雨的“体贴有加”使小雨愈发反感,最后其他的同学也开始对小寒“另眼相待”,常当着小寒的面对其冷嘲热讽。由于无法在寝室与同学正常和睦相处,小寒最终默默地搬出了寝室。

 

  比起敏感的小寒,思想偏激的同性恋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旭(化名)称自己是“双性恋”,表示自己以前有过男朋友,但在上大学期间突然对自己一同班的女同学产生了“爱意”。她说:“我和她之间只是享受在一起的感觉,很快乐、很充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同性感兴趣,但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温和开朗的小朱(化名)平时看起来跟普通的大学女生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当她对同校的一名同乡女孩产生爱意之后,生活便发生了转变——同乡女孩不仅拒绝了小朱的“爱”,甚至从此拒绝与之交谈,小朱精神面临崩溃的边缘……

 

  解构:是什么让他们爱上同性?

 

  《中国同性恋调查》的作者认为:“在中国的高校中,同性恋已不再是一个秘密。中国高校里的同性恋学生从不曾因为我们关注而增多,也从不曾因为我们忽视而减少。”

 

  有专家认为,同性恋人群的数量和状态很难统计,高校同性恋群体更是如此。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同性恋学生多数是在上网和“泡吧”时结识其他“同志”的。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同性恋酒吧,且酒吧多是会员制,因此想认识“志趣相投”的人并不是什么难事。来自高校的同性恋群体还时常举行私人聚会,但当他人询问的时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李敏认为,高校中同性恋的成因大概有三方面因素:

 

  生理因素。很多同性恋都是具有先天倾向的。其基因染色体结构决定了他()在艺术、体育等某些领域的发展天赋,而与这些天赋一同而来的往往也有他()们对同性的“倾向”,如同硬币正反面。

 

  社会因素。体育类专业的女孩子容易因外在环境而产生男性化的倾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在另类的追求中寻觅刺激,自我标榜、特立独行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同性恋”很容易成为获取这种满足感的途径;当代的许多大学生都有很复杂的社交圈,“嗑药”、同性恋等猎奇行为对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讲并不陌生。

 

  心理因素。主要是后天因素,譬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情感方面的变故,产生情绪上的剧烈波动之后,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导致心态上的变化、扭曲,最终演绎为不健康人格的“同性倾向”。

 

  李敏指出,在中国高校同性恋群体中,仅一小部分是源于人格缺陷的心理因素,有20%25%的人是源于生理因素,而绝大部分是源于兴趣、爱好方面的社会因素。

 

  加强性教育,告诉孩子同性恋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敏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普遍能够得到保证,生活压力和负担小,因而考虑的东西也容易不现实。同时,他()们也会试图通过对这些不现实的东西进行实践来寻找充实感,通过感官刺激来达到自我满足。

 

  “虽然大学生与青春期青少年相比,在心理上相对具有优势,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抵抗能力、判断辨别能力仍然是不成熟的。对于高校同性恋群体,预警式教育、疏导、治疗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她说。

 

  李敏建议,首先,应鼓励高校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与校内的心理医生或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其次,社会舆论对高校同性恋群体持“包容”态度是对的,但绝不能形成纵容的氛围。此外,最重要的是,应在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性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工作,让青少年尽早明白“同性恋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学者指出,尽管同性恋学生在高校内的环境是相对宽容的,但从国内大环境来讲,同性恋在许多人眼中仍然是“被排斥的群体”,这直接造成同性恋者的父母家人会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周围多数人对当事人的态度也是不宽容的——这些很容易造成他()们对社会的怨恨,最终以极端手段来报复社会。

 

  一位社会学家称:“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同性恋是最受争议的群体,合二为一的高校同性恋者,应该被社会关心,避免其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责任编辑:wzxlzx)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2005-2013 wzxl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8901号
    联系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
    咨询电话:0577-886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