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陈某某,女,15岁,初中二年级(重点班级)学生,班干部,成绩优良,爱好广泛,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小时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她很宠爱,初中才与父母住在一起,妈妈在外地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很迟回家。常常自己一人在家,觉得非常孤独和寂寞,甚至很郁闷,有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偷偷地痛哭一场后,觉得心情舒畅些。她恨父母只给他经济上的关心,没有给她精神上的关爱。她向往爸爸、妈妈和自己三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的温馨场面。平时当同学们提起父母怎么关心自己的时候,她就会很伤心,想: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这样对我呢?这些感受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困扰着她。终于在我的一堂《拉近与父母心与心的距离》心理辅导课上暴露出来了,其中有个环节让学生谈谈父母爱自己的事例,可她站起来略带忧伤地说:“我的爸爸、妈妈除了经济上关心我以外,其他任何事都不管不问我,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给钱、给钱……而我最需要的是想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平时想与他们沟通都很难。虽然我的奶奶对我很好,可那是代替不了我爸爸妈妈的爱的,我从小到现在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一直生活在孤独中……”说着说着,她的眼眶里充满了泪花。下课后,她主动与我预约辅导时间。
二、案例分析
从陈某某的问题看,她在同学们的眼里虽然是个开朗的女孩,但在她的背后隐藏着内向抑郁。从另一方面看出,由于小时侯受奶奶的宠爱,使得她变得很任性、软弱,出现认知偏差(绝对化偏差),觉得父母就应该比奶奶还要爱她,奶奶都这么爱她,爸爸、妈妈为什么做不到,我读书这么辛苦,父母应该给她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但现实的父母工作比较忙,又由于自己小时侯不在他们身边生活,本身就缺乏一种爱的支持,与她理想中的父母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想给她创造良好的条件,她总是带着怨恨的情绪对待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父母只在经济上关心她。
当然更确切地分析,求助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她父母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根在家庭,她的父母只给她经济上的关心,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求助者求助愿望强烈,叙述过程条理清楚,没有多余的动作。她的孤独、郁闷情绪虽然持续时间较久,但没有泛化,没有出现躯体化症状,没有影响到学习和工作,在班级里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有时候能用痛哭的方式来发泄自己郁闷和孤独的情绪,根据以上这几点分析结果,该案例可以排除重型精神病和神经症,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与父母沟通困难产生的抑郁情绪
三、咨询的理论根据
1、意象对话技术:用意象对话做心理咨询,在潜意识层面调整求助者的情绪,改变求助者的问题。
2、认知行为疗法:在意象对话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强化了求助者在意象中的感悟。
3、家庭治疗:本案例更应该采取家庭治疗,但由于求助者不愿意,只需对她本人咨询即可,遵守了咨询原则,只对求助者本人进行咨询。
四、咨询过程
第一步:运用尊重、理解、共情、释义等心理咨询参与技术建立关系,让求助者宣泄情绪,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咨询思路,与求助者协商用意象对话技术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
求:我小时侯一直在奶奶家长大,很少与妈妈、爸爸呆在一起,现在虽然与父母住在一起,但还是体会不到他们的爱。妈妈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爸爸在银行工作很忙,平时经常很迟回家,也很少顾及我,只知道在经济上关心我,而我需要的是他们对我精神上的关爱,可他们做不到。比如:我爸爸很少问我的学习、身体、生活情况,很少关心我。有一次,我写了一封信给爸爸,告诉他我真正需要的东西,之后,稍好了一点,但还是没有明显的转变,而我现在反而觉得很不自然,当爸爸提起那封信时,我就很紧张。
咨:你这样做了,爸爸是不是有改变?
求:是的,但转变不大,不明显。
咨:哦,你能具体说说吗?
求:行!爸爸虽然有了一些转变,但我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他的爱。有一天,我放学没有在常规的时间回家,比较晚了,他一声也没问,只躺在沙发上睡觉,醒来后还怨我为什么不在学校门口等他,自己一个人走回来事先也不说一声。这时,我感到很委屈,就哭了。我妈妈从外地打电话回来,也不问我为什么哭,只跟爸爸说几句话就挂了,倒是我奶奶在电话中安慰了我(她是真正关心、爱我的人)。奶奶虽然对我很好,但不能代替爸爸、妈妈的爱的。平时我非常渴望我们三人在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感觉。
咨:你的一切我非常理解,爸爸、妈妈工作忙,你得不到他们的关心,确实很委屈。你刚才说爸爸去接你,没接着你?
求:是的,他平时很少来接我的,这次还怨我没跟他说。
咨:爸爸去接你,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求:可能是爸爸爱我吧,但……(沉默)
咨: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意象对话怎么样?在潜意识层面调节情绪,调整认知,你看如何?
求:好的。(求助者表示赞同)
第二步:运用意象对话技术在潜意识层面调整求助者的认知,使她从中体会到并不是父母不爱自己,而是自己太任性和软弱了,与父母沟通不良的关键原因是自己没有主动,认识到只有改变自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为了达到这个咨询目标,与求助者协商了运用“小人技术”。整个过程运用了人本主义的无条件接纳的基本理念。具体过程如下:
咨:请你闭上双眼,先做三次深呼吸,感觉一下有个能量团从你的头部进入,你会感到头部非常的紧张,体会头部紧张后的放松状态,能量团继续往下走,现在到了你的颈部,同样,你感觉到颈部很紧张,然后再仔细体会颈部放松的状态,以次类推……,一直放松到脚趾,这时你的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好好感受一下这种放松状态。抛开所有的杂念,我们一起进入想象状态,请你想象一下你与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出去郊游,坐在草地上,看看你与他们的身体哪个部位连在一起。
求:没有,我是一个人站着的,他们俩坐在一起说着话。
咨:你在干什么?
求:我站在那里,望着远处。
咨:你改变一下位置,过来与他们坐在一起,贴近他们,看看他们会怎样?
求:我走过来坐在妈妈的身边了,我妈妈笑了。
咨:这时你感觉如何?
求:我心里很甜。
咨:把你的这“甜”融入到妈妈的心里,把妈妈的笑融入到你的心里。再去抱抱妈妈,用你的脸贴近妈妈的脸。
求:妈妈拍拍我的肩膀,我感到很幸福。
咨:妈妈对你说什么?
求:妈妈说我很乖,我很甜。
咨:同样把这种感觉融入到妈妈的心里,把妈妈说你很乖的神情融入到你的心里。
(这时,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脸带微笑,很幸福的样子。)
咨:现在你看看爸爸的眼睛里的神情怎样?
求:他也笑了,而且带着一种期望的眼神看着我。
咨:你过来贴近爸爸坐,看看爸爸会怎样?他的眼神如何?
求:比较严肃,他对我说:“你很坚强!”带着一种信任的眼神看着我。
咨:这时你的感觉如何?
求:很甜
咨:把爸爸的神情融入到你的心里,把你“很甜”的感觉融入到爸爸的心里。
求:但还是觉得坐在妈妈身边亲些,我又坐到妈妈身边了。
咨:你过来坐到他们的中间,把自己的两只手分别放在他们的手掌心中,体会一下感觉如何?
求:我的手出汗了,妈妈的手很冷,爸爸的手很大,我感觉有点紧张,妈妈说我很懂事,爸爸还是那样带着期望的眼神看我。
咨:你再看看自己有没有变化。
求: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变了,变成大人了。
咨;那你现在把你的手从爸爸、妈妈的手掌心里抽出来,看看你会变成什么?
求:变成火球了,在地上滚,越滚越大,滚到树边撞在树上了。
咨:有没有受伤?
求:没有
咨:你现在用手呵护它、摸摸它,看它会怎样?
求:变得透明了。
咨:再摸摸它,会怎样?
求:变得很亮(是光),里面看不到什么。
咨;这时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求;他们开心地看着我,妈妈说我又淘气了,爸爸也笑了,问我这个亮的东西是什么?我说不知道
咨:你去抱抱他们,体会三个人抱在一起的感觉。
求:很幸福,很温暖!
咨:仔细体会这种感觉,深深地感受一下,然后与坐在这里的你融合一下,把这种感觉融入到你的整个心里,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我的指令下睁开眼睛。
(求助者的眼睛湿润了,眼眶中充满泪花 ,接着抽泣着说:“老师,太感谢您了!我从来都没有这样感悟过。)
咨:谈谈你对这个意象对话的感悟吧!
求:我知道爸爸、妈妈是很爱我的,只是我没有主动找时间与他们沟通,我应该坚强一点,(边哭边说),平时可能是奶奶对我太宠了,使得我觉得爸爸、妈妈稍微冷落我,就会受不了,总会认为他们不爱我。
咨:你很聪明!感悟很好,祝贺你成功地感悟到这个意象的主题。
(咨询师抽出纸巾递给求助者,然后抱住求助者,这时,她靠在咨的肩上哭得很伤心。
咨:(拍拍她的肩膀)说:大声地哭吧!哭了会痛快些。
求:(突然从咨的怀抱中离开)说:不哭了,应该坚强点。
咨:很棒!,再一次祝贺你!回去以后自己去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改变不了父母,改变自己,从自己的认知调整做起,相信你会变得很坚强、很勇敢的。
求助者坐了一会儿,等眼睛恢复原状后,带着微笑离开了咨询室。
五、咨询分析
通过这次谈话,让求助者意识到首先并不是父母不爱自己,而是自己没有主动与父母沟通,其次是由于奶奶的宠爱造成自己的任性和软弱,觉得爸爸、妈妈应该要比奶奶更加爱我才对,出现了认知偏差,继而出现了郁闷、孤独的情绪。
本案例咨询的整个过程始终渗透着人本主义理念,充分运用理解、共情、尊重、无条件接纳等技术。分两个步骤进行咨询,不管是哪个步骤始终围绕着求助者的中心问题(主题)展开,尤其是意象对话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朝着正向能量方向引导。最后使求助者真正体会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创造真正的幸福。
求助者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对父母的做法很难理解,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咨询,在潜意识层面重建求助者的认知,拉近与父母心与心的距离,走出了孤独和抑郁。
六、咨询评估:
求助者评估:咨询后的第五天,求助者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这几天很开心,不再感到孤独和郁闷了,爸爸不在家时,总能自己一个人安排好自己的一切,与爸爸、妈妈的关系逐渐好转了,理解了父母的苦处和难处,心里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想了。
咨询师评估:咨询的最后环节足以证明求助者由郁闷变开心了,改变了错误的认知,由软弱变坚强了,不仅达到了近期目标,还懂得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一切,促进了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