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一路前行,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中心 >> 心理咨询 >> 其他 >> 正文


随笔七则

作者:林祥达    来源:本站工作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3 

人看猴戏

听说人都是猴子进化而来。

中国人种进化得最早,所在我们常常笑洋人刚从树上下来,身上还是猴毛未退。

除了爬树,猴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性,就是演戏。演技高低主要是跟智谋有关,低智谋的演员受高智谋的演员压制,也受更高智谋的导演支配。中国人进化早,智谋早发达,所以中国人的演技最发达,导演才能也最好。看这类猴戏最佳视角在天花板上,而不在戏台下,否则一不小心看走眼,会把猴子看成人。如有条件,还是应该把人当猴看。他演他的,我看我的,心理不会失落。

西方基督社会,普通百姓坚信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们只做上帝的子民,不愿学着猴子演戏,永远也悟不出中国人的猴道。

http://user.qzone.qq.com/66690912?ptlang=2052&ADUIN=529980308&ADSESSION=1269394015&ADTAG=CLIENT.QQ.2653_FriendInfo_PersonalInfo.0

心理咨询与老太婆劝架

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很乱,用鱼龙混杂形容可能还有点客气。

考出证来,急于张扬。常在中国心理咨询网上看到一些游客,连基本的心理咨询原理还没有掌握,就在网上大肆兜售自创的“理论”。有不少的自恋者、偏执者,自己的心理疾病还没有治好,摇身一变,就从病人角色转换成“医生”。当成“医生”后,又理直气壮把自己定位为“居委会老太婆”。在他/她们眼里,用“讲理”、“劝导”、“明辨是非”来糊弄别人,是上乘功夫,而遵循咨询心理学原理的是故弄玄虚。

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此论断明文载于“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在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中也有相应陈述。有一些自称的“心理咨询师”,连“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都没有看过,我怀疑他/她就连培训教材都没有细读过,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证书是如何弄来的,在咨询实践中又是如何忽悠求助者,从对方的口袋里顺手掏钱的。

心理咨询师职责限制都不了解,就自我膨胀,无力做事,却高调张扬,坚持“婚姻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婚姻问题”。无知无能无识,成为别人的笑柄,却不以为耻,反而为荣。

引几段“心理咨询师”的妙文兼高论作注——

……咨客情感低迷,智商降低的时候,咨询师不要用空洞的理论忽悠咨客:请张开你的慧眼,做一盏明灯。

 

现在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咨询师,在那里大肆卖弄理论,用一些大概念小概念忽悠咨客:原来是摆谱自己是咨询师不是居委会老太婆!“我是奥巴马!你是和奥巴马做咨询!”

其实,在咨客看来,咨询师和居委会的老太婆,谁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谁就是最好的人选!

 

解决心理问题目的不是为解决婚姻问题做铺垫?两者之间即便不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也应该“是……也是”的关系,怎么能“不是……而是”的关系呢?

 

更有一些人,抱着考咨询师时学的那点知识,死背教条,不肯去基层学习居委老大妈的实战经验;还有一些,在那里故弄玄虚,卖弄复制一些他人甚至国外早已过时的心理学理论……

别迷信哥,哥只是传说;别迷信心理学,心理学只是学说!

任何理论的东东,一旦形成文字,就已经僵死;任何理论都必须和鲜活的现实相结合。想做一个好的咨询师,就请走出象牙塔,多了解这个时代的人性、人情、现状,多和身边的人打交道!用一颗平和的真诚的心,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让人着迷的哥!祝愿每个“闯进桃花岛,我想见黄蓉”的咨客,美梦成真!

考证是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工作QQ上,“我的好友”名单一长串,分不清哪个是同行,哪个是求助者,显得有点乱。有的“好友”不知何时所加,有的没有“聊过”一次,有的甚至还没有看到露过脸。春节前后想来个整理归类,以备今后更好交流,事先在“个性签名”上作个铺垫:工作工具,非诚勿扰;同行加我,告知真名。

后来,挂着QQ,看“好友”露脸一个,抓住一个,归类一个。在行动过程中,随着沟通交谈工作展开,开心事不断,差不多天天有笑容。

我问得清楚,可有不少的同行就是理解得糊涂,转弯抹角不肯告知真名,像是有人从他/她那里打探国家机密一样令其恐惧。为应对我的“窥探”,个别同行还虚构出一个又一个的猜测出来,比如说,我要做什么名堂,或干脆就是想跟她来个网恋什么的。

此工程到今日未完成。作了个粗略的反思,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个案做得越多的同行,越是坦荡,越无防卫,认为告知真名正事一桩;越无个案的,越是愿意把我的动机往不良处想象,因而猜测甚多,防卫越强。

名字只是符号而已,父母给自己起名,不就是为了让人叫唤方便,不就是为了给人辨认方便吗?这其中有什么国家机密,有什么个人隐私可藏呢?

带着心理问题去考证,想通过掌握心理学原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是件好事。可考证后,强化防御,却认为自己因此万事大吉,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因防御而掩盖,用合理化的手段告慰自己:我没有问题了,因为我懂了。有点可怕。

这样的一件小事与正事,竟如此防卫、如此回避,咨询中,当求助者在你面前坐定时,你又是如何去显示你的定力?自己这样防卫,何来能力解除求助者的防卫呢?这样“放不下”如何跟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呢?

谁期待着谁?

因业务发展需要,紫竹心理咨询工作室春节前后发布广告,招聘心理咨询师助理与心理实习生。不断有应聘者进来,不断带给我们开心事。

应聘者不管有证没证,对这个行业一律高企。高企心态下,取巧成理,且矢志不渝,决不放下。像是有了一个证,即能在这个业界混个得心应手;无需要多少投入,应付即能成事,赚钱如炒房。个案没有做过一个,却认为自己能给这个工作室带来多少业绩,因为高薪要求成了入职的条件。

有证还没有入行的,或没证正想考证入行的,先把自己的心放平吧。你们可能被那些培训广告、那此行业宣染的言语误导了。什么白金职业,什么前景广阔,这些是把你催眠,为了掏你口袋的,不是为了让你有个证书就能用来赚别人的钱的。

这个行业,你难以高企。相反,它对从业者却真是十分高企:它需要你的十分投入,十分用心,否则你根本无法在里面立足。一点懒散,即意味着出局;一点取巧,就是自绝此门。

指导技术与多头求助

“指导”作为一种咨询技术,不需要排斥。但这一技术的运用,需要顾及两个因素:咨询关系的建立、指导的目的。

不少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更好的咨询师更好的指导,会不断更换咨询师。到头来不仅解决心理问题,反而更加迷惘。这样的求助模式,提示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可以有效执行“指导”的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工作关系”,即使咨询师给出指导也并不意味着求助者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终止自己的多头求助行为,倒是更有可能继续去寻找更加“高明”的咨询师,以求更加“高明”的指导。这样的越来越高明的“指导”会不断推高求助者对通过别人的“指导”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期待,可心理问题的“自愈”能力反而弱化,高期待下的深失落难免。结果,为寻求更“高明”的指导而不断更换咨询师,并不比因无人给出指导而不断更换咨询师更好。

实现中,短期咨询占的比例很大,不少咨询就是一次性的。对于这样的咨询,给出指导、提出建议像是必需的。但这样的指导需要服从于求助者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而不是为了显示咨询师的“高明”。此类咨询中指导的给出与取得,主动权大多不由咨询师定,而是由求助者主动掌控。也就是说咨询师会从求助者的言语及要求中形成判断:你就为了一些现成的解答而来的,或者你的问题只需要一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这样的期待可行,或者客观上是可行的,给出咨询指导或建议不仅适当,更是合理。问题是,有些求助者,特是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下或社会支持不足的求助者,宣泄是首要咨询“目标”。这一“目标”如果没有达成就给予盲目的指导,会误导求助者,甚至造成二次创伤。

文化背景与心理咨询市场的对外开放

有人认为精明的外国人之所以没有进入中国的心理咨询市场,是因为文化背景及言语沟通障碍。

中国的心理咨询“市场”可能并没有估计或预想的那么大,如果说这个市场真的很大,也只是潜在的市场,而不是现实的。

贪婪的外国人之所以不能进入中国的这个领域或行业,其主要原因料想也不是因为文化语言不同。市场本身就是引导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好的推手,而文化语言也算是进行资源配置时的“背景”或其中的因素,它们本身也可由市场造就或带动的,而不是妨碍市场对外开放的关键因素。从这一点看,心理咨询市场与别的什么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当没有多大区别。

心理咨询市场的“狼来了”,可能不只是潜在的,起码上层有人认为或希望“狼来了”的威胁是现实的。记得二○○六年在北京听课时,当时中科院那些负责咨询师培训和考试出卷相关事宜的武国城等老师,就明确透露出一个信息:不久将开考的一级证书,就考三十五部英文原版心理学专著的相关内容。这种做法,按“与时俱进”的方式理解,就是“与国际(市场)接轨”,落实到行业活动中,无非是引起来与走出去。

江湖骗子与病友团

中国心理咨询网上有位版主朋友这样跟大学分享:我曾因好奇加入一个心理咨询的QQ群,我一进入,就三下两下给贴上了有问题的标签,并且编入了咨客档案,给了一个号码,成为了他们潜在的客户储备。群主超人的形象自居,不时发布咨询广告带有一定的煽动性,群主对众发言者表示出一种家长式的关心,似有救世主情结。令我产生一种感觉,似乎群中众生都病的不轻,呵呵。

会有家长式的关心,只因钱还没有从别人的口袋里转到他的口袋里。如果钱从别人的口袋里转到他的口袋,会立马翻脸,家长变教主,家长式的关注成为邪教式的控制。

一点都没有说错,此群人确是“病友团”。

此类团的特点一般是这样的:一个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自称XYZ心理学“宗师”、“大师”兼发明人,并自封教主的什么都“博士”,外加一二个表演性人格障碍的总舵主,带着一帮既被骗又骗人的小喽罗,四处装神弄鬼,瞎熬浆糊。为确保这个“病友团”病得正常,病得可爱,这类人往往义无反顾地为虎作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老婆亲属也拉进来,以证明教主与总舵主的正确与伟大。平时,他们不断地通过什么“活动”和“工作坊”,拉拢一批又一批“病人”进来,形成一个病得不轻,而他们自己却认为正常并且伟大得不得了的“常模团体”。这个团体相对封闭,对认同他们的“功绩”的“内部”极力催眠与认同,对不认同的外部则是攻击与否定。

想通过走正路在心理咨询业界立足的,大多耻于跟此类为伍。

 
  (责任编辑:wzxlzx)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2005-2013 wzxl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8901号
    联系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
    咨询电话:0577-886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