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一路前行,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中心 >> 心理咨询 >> 其他 >> 正文


社交恐惧症认知行为疗法

作者:林祥达    来源:本站工作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3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随着行为过程,可能会妨碍任务的完成。

6.因紧张、恐慌、焦虑、窘迫等情绪的存在,不断地表现出对一些场面的回避与退缩,孤独和抑郁感随之而生,进而妨碍工作和生活,但因为把症状归结为人际关系不良与社交技能不够,认为通过“锻炼”就能改善症状,并能掌握相关的社交技能,就此摆脱心理问题,所以表现在意志上,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相应的场合暴露自己。意志上既回避却又要暴露,内心在打斗,心理冲突由此而生。这种情况会使患者不断地体验着各种不适,甚至会受到煎熬——这往往是被相应的症状与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的扭曲认知所夸大的结果。

 

二、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

社交恐惧症常起病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平均为十五点一岁。据统计,美国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约为百分之十,患者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一比一点四。

社交恐惧症非常顽固,是典型的慢性心理疾病,平均病程估计在二十年以上,其中终生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三点三。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社交恐惧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社交恐惧症是能够治疗的心理疾病。如果在十一岁这后患病,特别是在没有其他并发症情况下,社交恐惧症状能够完全消失。

目前中国还没有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三、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学

社交恐惧症的产生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有家族遗传史的个体患社交恐惧症的几率比没有过家族遗传史的个体高出两倍。

2.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代谢机能和脑部结构与正常人有所不同。

3.童年期个体会从其父母身上习得对社交场所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其行为模式往往是父母的重现。

4.亲子关系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者父母往往较正常人对子女关怀、亲情、温暖、理解、信任、支持、鼓励不足,相反有过多的拒绝、不安、惩罚、干涉。由于较少得到父母积极关注,反而受到过多负面对待,特别在乎他人评价,希望被别人接纳和喜欢,渴望得到赞许与表扬。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又对他人评价的期望值很低,结果导致对他人评价的忧虑与过敏。

5.成长过程中,如果受父母过度保护,很少暴露在有挑战和压力情境中,没有发展出相应的技能,则会产生社交恐惧与回避行为。另外,社交恐惧症患还有可能在经历过重大的感到尴尬或羞愧的重大事件后产生。

 

四、社交恐惧症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症状可表现在躯体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1.躯体上有心慌、发抖、气短、出汗等。

2.认知上表现为对社交情境适应不良的思维、对社交失去信心。

3.行为上表现为反应迟钝,不能在社交场所完成自己的职责,或有病态的回避行为。

 

五、社交恐惧症共病研究

社交恐惧症常继发其他心理障碍,最常见共病有单纯恐惧症、场所恐惧症、酒精依赖或滥用、重性抑郁症。

1.社交恐惧症常伴有场所恐惧症。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同时患有场所恐惧症,因此将社交恐惧症与场所恐惧症进行区分常出现困难。

2.社交恐惧症也常与酒精滥用共病。尽管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利用酒精来摆脱社交场所产生的焦虑,但过多饮用酒精却加重了焦虑症状,使社交恐惧症患者陷入恶性循环。

3.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交恐惧症共病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普遍存在于广泛性社交恐惧中,且治疗的疗效相差不大,两者共病率为百分之七十六。有研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是社交恐惧症极端严重后的结果,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都能满足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

 

六、社交恐惧症亚型分类

社交恐惧症分为广泛性社交恐惧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如果对大多数社交情境都害怕,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只是对某个或几个但不是大多的社交情境感到害怕,则是非广泛性社交恐惧。

广泛性社交恐惧出现的时间比非广泛性社交恐惧要早,患者平均年龄低,教育水平低,单身率高。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面对害怕的情境时,其心率高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

 

七、社交恐惧症人格特征

1.社交恐惧症往往有个性基础。患者追求完善、敏感多疑、安全感不足、不适应、自卑自责、缺乏信心、强迫观念、暗示性高、易激惹、过于在意别人评价。

2.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典型个性倾向是内向、胆小、退缩、自封、害羞、不善交际、回避社交活动。

3.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如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隔离、同一化以及投射、被动攻击、幻化、分裂、退缩和躯体化,较少使用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

 

八、社交恐惧症功能受损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损害患者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1.因害怕与回避,患者的学业、职业、婚姻、社交、人际关系可能严重受损。

2.因人际关系不良、缺乏完整社会支持系统,患者可能极端孤独,痛苦不堪。

3.因抑郁、孤独、悲伤,患者对自己生活质量评价十分低下,可有自杀企图。

 

九、社交恐惧症认知模式

(一)负性自动思维

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大量的自动思维。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头脑被一些很典型的关于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负性信念占据着,其中大部分具有自我贬抑性质,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难于被别人接受。

1.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适当的,或者认为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表现缺乏吸引力。

2.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要求比别人对其要求更加苛刻。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社交恐惧症患者具有社交行为缺陷。

3.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社交场合总表现出焦虑。认知上,很在乎自己身上的焦虑症状。这种焦虑情绪投射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很担心焦虑症状被别人觉察,因而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但会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

4.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人们内心是持批评尺度看待别人的,所以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性的。

5.社交恐惧症患者认为人际关系本质上具有等级性和竞争性,因紧张、恐慌、焦虑、窘迫等情绪的存在,自信不足,无法确信自己有能力处在社会群体中有支配别人的能力,因而表现出退缩与回避。

(二)信息加工过程

在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记忆中,病理性恐惧表征为与焦虑相关的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由与害怕相关的很多信息构成,这些信息包括:让人恐惧的刺激;对于这些刺激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对这些刺激和反应所赋予的含义。

1.当个体看到、听到、知觉到一些信息时,焦虑认知结构就会启动,而认知结构的启动促进了对威胁信息的优先加工。

2.社交恐惧症患者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侦查一些威胁性信息上。而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威胁性信息的后果之一就是会夸大这些信息的重要性。

3.由于心理定势存在,导致对负性信息的过度关注与错误判断,干扰患者加工正常信息的过程与方式,特别是那些与其原有的信念相反的信息,会把社交场合对方的社交言行与姿势表情加以曲解,导致对对方的负性认知;作用于患者自身,则产生焦虑与恐惧等情绪。

4.对社交场合负性信息的过多关注,会干扰患者对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记忆信息等,从而降低患者正常工作成效。如觉得自己言论不当,干扰了自己的正常思路而难以继续往下回答问题等。

(三)逻辑思维模式

当社交恐惧症患者遭遇到恐惧的社交情境时,其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独特方式,加工社交信息的独特特点,设定了事情发展的进展。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从观察者视角来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并评估社交事件对自己的威胁程度;而非社交恐惧个体,往往会从场视角接收观察到的威胁性社交信息。

1.当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被评价的情境中(如在应聘中回答考官提问或当众表演时),调集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结合内在的线索(如躯体反应),外在线索(如他人表情),构成了一幅想象出来的表现图。特别是当社交恐惧症患者处于被别人注意的中心时,这种歪曲更容易出现,程度也会更加严重。

2.社交恐惧症患者认知上具有的夸大负性信息的心理定势,使得那幅表现图遭受认知歪曲,或者说使得这幅图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歪曲了的认知状态,必然会带来认知压力,产生负性情绪,削弱社交恐惧症患者正确的思维能力,导致判断准确性下降,对歪曲的图像信以为真,进而行为失当,反应过度。

3.因图像受到歪曲,认知系统对事件性质和意义评估不清,压力初次经由认知系统处理时,形成意义模糊的观念并积存起来,当后来类似情境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被激活,赋予其新意义并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而形成临床症状,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症相关的症状。个体还会因此从意识上加以指证——原先自己在这样的场合是这样的,现在遇到相似的场合,体验到相关的感受,因而自己现在的症状也就是当时的症状。

4.由于认为自己很难被别人接受,认为别人总是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同时又极端重视他人的评价,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可能会让别人有不好印象的表现非常警觉。有限的注意资源被分配到关注外界威胁性社交信息、内在扭曲的自我形象及当前需要从事的社交任务上,结果可能会造成当前社交活动的失败。这种失败又会引起外界真实的负性评价,从而加剧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及对自己社交表现的不满,这种不满常被误认为人际关系不良。

5.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认知与行为系统在社交场合担负着多重任务,这种情形造成叠加性认知压力,极易引发心理疲劳与行为失当。同时,由于可供分配的认知资源有限,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交场合,社交活动极易失败。因而,在大型社交场合,因力不从心,社交恐惧症患者极不自在,尴尬不已。

6.社交恐惧症患者还会揣度他人(即观众)对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由观众特点与情境设定,也跟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这些观众特点与情境设定的主观感受与认知评估相关,然后他们就会评估自己表现与这个标准相差多大,差距的存在即意味着表演性焦虑不可避免。表演性焦虑的水平高低与那个主观感受与评估正相关。

7.由于负性认知倾向的存在,社交恐惧症患者总认为自己的表现达不到期待着而不符合评判标准,因而认为自己失败了。因为失败,进一步会引发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可能会失去工作、失去社会地位等。这种对未来的负性预期会进一步引发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的各种症状,进而加剧焦虑。这一病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强化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负性评价,更高的焦虑进而出现,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8.认知行为治疗实施过程中,歪曲的认知过程会阻止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实际效果的肯定,因而会认为自己虽然曾尝试暴露练习,但见效甚微。这样的认知结果会形成治疗阻抗,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观察者视角: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激发焦虑的社交情境中,会形成关于自己的一些图景与记忆,这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过度关注。这些关于自己的图景与记忆就像是旁观者观察别人的表现一样,以另一个“自我”观察焦虑与恐惧情境中的自我表现。场视角:以自己为中心来观察周围情境。

 

十、认知行为治疗设置

针对上述思维模式,认知与行为治疗技术的认知部分着眼于被扭曲了的信念,打破思维模式的恶性循环。行为治疗方面则是立足于行为环境与情感动机及其强化上。治疗实践证明,认知与暴露综合疗法对于克服社交恐惧症非常有效。

认知与行为治疗具体设置思路有四部分:①暴露技术——让患者暴露在所害怕的情境中,②各种放松练习,包括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及意念放松练习等;认知重建,家庭作业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社交技能训练,其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在社交恐惧症认知与行为综合治疗体系中,暴露是治疗核心,它的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恐惧症状,还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通过现实检验感受自己的认知偏差,为咨询师的认知干预发挥最大效益提供一个良好的背景,进而为其成长提供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次暴露之前、之中、之后都要进行认知干预。家庭作业决定于治疗进程中的暴露任务,其完成之前、之中、之后也要进行认知干预。

现场暴露加上焦虑管理程序,会使治疗进展明显加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焦虑管理程序内容横跨行为校正与认知治疗范畴,它包括:焦虑与恐惧情绪下的注意转移,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与意念放松练习,放松状态下的理性言语自我指导——即自我暗示。理性言语自我指导是这个干预中最有用部分。这三方面内容实为暴露与认知技术综合运用时环环相扣的从低级到高级的三步骤:注意转移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暂时从恐惧和焦虑场所及不良人际关系中抽离。结果是,引发恐惧与焦虑的“威胁性信息”在认知上不再受到优先加工、夸大和曲解,不良刺激大大削减。负性自动思维因为缺乏这些“原材料”而得以有效抑制。放松练习用来消减社交场合的紧张以降低意识的防御功能。意识防御功能有效降低时的自我暗示,类似于自我催眠。催眠状态下的理性自我言语,成为良性刺激直接进入潜意识,从潜意识层面直接修改负性信念,为催眠后暗示效果的建立,促使症状消失提供一个新的积极的认知模式。

(一)暴露治疗

暴露练习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包括现场暴露、想象暴露和角色扮演暴露等。

暴露治疗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恐惧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具体步骤依次为:

1.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恐惧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恐惧的自然缓解——习惯化。

2.在暴露练习中,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绪境中需要的一些行为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应对技巧,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克服社交恐惧。

3.让患者在暴露中体验认知偏差引发的恐惧真实情景中的危害之间的差别,以检验其功能失调信念。

(二)认知重建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的并不是其所处的环境,而是患者对此环境的认识。社交恐惧症患者经常体验到对别人负性评价的害怕,这是其最基本的认知现象。有鉴于此,从校正认知偏差入手是治疗社交恐惧的正本清源之举。认知重建的开展,可有效地提供一个能够更加真实地看待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方式,还可有效降低焦虑与恐惧症状。

认知重建具体步骤及意义如下:

1.通过认知启发,挑战患者信念、假定和期望,以辨析它们是否合乎事实,是否有效,以此着眼校正认知。

2.处理认知,可以将社交恐惧症患者以往投入到恐惧与焦虑症状中的那部分注意资源解放出来,转而将它们投放到当前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提高其社交效能。

3.通过改变失调的信念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回避与退缩,增加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有机会得到外界的正性评价和反馈。

(三)疗程设置

CBT一个疗程共十二次会谈治疗,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在选择时间时,咨询师要考虑公共假期以及其他可能打破规律性会谈时间的活动。

1.摄入性会谈

评估患者目前存在的社交恐惧与焦虑症状、共病及相关其他症状,排除其他障碍。会谈结束后,发给一些量表让其回家去填写,下次会谈治疗前收回填写量表后,根据自评结果确定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否适合进行CBT治疗或提供其他治疗。

社交恐惧的测量工具很多。

社交恐惧量表(SPS)与社交焦虑量表(SIAS)是专门为社交恐惧症而设计的,并且经常同时使用。SPS评估的是在被注视情况下的焦虑,SIAS评估的是在与人交流情况下的焦虑。还有一个量表是社交恐惧与焦虑量表(SPAI)。SPAI由社交恐惧分量表与场所恐惧分量表组成。社交恐惧分量表评估在社交情境及被观察情境下的躯体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场所恐惧分量表评估恐惧情境中的焦虑程度。SPAI是一个可靠又有价值的测量工具,它对于治疗效果的反应也非常敏感。

通常也可用贝克抑郁量表(BDI)试测,它能从情感、认知、行为、躯体和动机等方面测量抑郁症状,以及自杀企图。还可用列波威兹无能感自评量表(Liebowitz Self-Rated Disability Scale, Schneier et al.)从十一个方面评估心理功能受损情况。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risch)来评估患者个人整体功能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2.治疗意向会谈

经过第一次会谈后,如果适合CBT治疗,那么在第二次治疗意向会谈中,咨询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评估心理状况  给患者介绍心理测量与评估结果,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提供治疗建议。简要介绍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型,通过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恐惧以战胜恐惧。强调认知干预有助于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并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焦虑。

2)展望治疗前景  适当的疗效保证,向患者说明在完成一个疗程共十二次的治疗会谈后,大约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会有明显降低。还需强调,坚持连续治疗、完成作业。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评价他人、悦纳自己。这些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大部分是患者自己可控的。

3)聚焦典型情境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对很多情境产生恐惧,这些情境不可能在一个疗程中全部加以处理。咨询师要选择二三个有代表性作为治疗重点。通过对典型情境的恐惧症状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将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情境及日常社交活动中。在治疗进程中,共病不应得到直接处理,但随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共病症状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问题上,也会有力促进共病症状缓解。如有必要,在社交恐惧症解决后,可建议对共病作相关治疗。

4)教会分值量表  引导患者陈述不良主观感受,教会使用不良主观感受评估量表SUDSsubjective units of discomforts scale; Wolp & Lazarus, 1966)。SUDS是一个评分值为0100的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紧张。25分,有点紧张,属于紧张边缘;5 0分,中等紧张,难以集中主意;75分,很焦虑,想逃避;100分,能体验到曾经经历过的或能想象到的最焦虑状态。帮助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评估量表,制订出恐惧和回避等级表。这个等级表包括从轻微恐惧回避情境逐步到最严重的恐惧回避情境,一共十个等级,每个等级一个情境。让患者把恐惧情境全想出来,进行评估和排列。这个图表应包括治疗中需要聚焦的典型情境。治疗进程中,咨询师将根据这个等级表实施暴露的具体任务与顺序。

5)试测后续测验  治疗进程正式展开前的最后一步测量是试测列波威兹社交焦虑量表LSAS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iebowitz,1987)。LSAS是一个二十四项他评量表,包括社交场合十一项和操作情境十三项,分别评定恐惧、焦虑和回避。分为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操作恐惧、操作回避、社交恐惧和回避。在行为测验中,通常选择恐惧与回避等级表在75分以上情境中,让患者完成角色扮演,根据其表现评估社交焦虑。通常使用的角色扮演任务包括跟一个同性陌生人谈话、与异性陌生人谈话。通过行为测验,可以观察患者的焦虑程度,可以了解患者在第一次暴露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利及时调整暴露任务,进而给患者选择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能体验到成功的暴露任务。

 

恐惧与回避等级表式样

 

SUD分值                        事件

100        在人数超过五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看着听众。

90         在人数为三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不看着听众。

85         在人数为五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但自己不看着听众。

80         在人数为三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但自己不看着听众。

70         在人数约为二十的场合当众讲话,听众看着自己,自己也看着听众。

60         在人数为二十的场合当众讲话,自己不看着听众。

50         在十人小组发言,让大家看着,自己也看着大家。

45         在人数约为十人的小组上发言,自己不看着大家。

40         与几个陌生人交谈,谈论自己不熟悉问题。

30         与几个陌生人交谈,谈论自己的专业问题。

20         与几个朋友交谈,谈论自己不熟悉的问题。

10         与几个朋友交谈,谈论自己所熟悉的问题。

 

3.第三次治疗会谈

详尽介绍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模式。一般认为,社交恐惧症是集认知、行为和生理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逐渐习得的反应。认知方面主要是强调负性自动思维(即非理性信念)在加剧与维持焦虑上所起的作用;行为上表现为对社交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反复或持续的回避;生理上则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

本次会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认知重建训练,共有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设想一个恐惧情境,让患者写出自己在这个情境中的各种负性自动思维。然后进行讨论,挑战负性自动思维。挑战结束后,咨询师与患者一起用一二句话进行总结,获得理性反应。第二个练习是让患者报告前两次咨询治疗中的一些负性自动思维,然后由咨询师加上挑战。

本次会谈后的作业是记录接下来一周中引发社交恐惧的两三个情境,每个情境中都要列出几个负性自动思维。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恐惧情境,那么也应该根据恐惧与回避等级表想象一个情境,并记录下负性自动思维。

4.第四次治疗会谈

本次会谈中要完整实施认知重建程序。具体为:回顾并讨论上次咨询后一周的作业;并记录下各种负性自动思维;根据认知歪曲列表分析与辩驳负性自动思维;④将与非理性信念辩驳后得出的答案综合而成一二个正面陈述句,作为理性反应。

 

歪曲认知列表

1.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态度欠中庸非黑即白,认为事情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不存在中间状态。

2.宿命论式的消极关注:有些潜在威胁或不良事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并认为形势趋好的可能性几乎不可想象。面对此情,无奈无助,消极应对,或回避退缩,听天由命。

3.悲观自卑的自我贬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无法正确自我评价,总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不理想的,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体验是不美好的。在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下,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盯着并且夸大自己的短处,久而久之,就强化了自己的自卑,自信心荡然无存。

4.主观武断的自由心证:非理性状态下,认知发生严重扭曲,主观感受支配了对现实的解释。社交恐惧症患者会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什么事情是对的,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一定是对的,而从不考虑其不成立的证据。

5.以偏概全的过度概括:在掌握信息不全情况下,就对整体做出消极预测,得出一个完全负性的但远远脱离实际情况的结论。以偏概全的评价一旦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常用副词有: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

6.自我意愿的绝对要求:从自己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是个失败者。常用情态动词: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

7.消极预期的糟糕至极: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常认为自己生活一团糟、将来毫无希望、活在世上困难重重。常用形容词: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

8.缺乏检验的主观臆想:也称为读心术。在没有充分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主观地认为别人在想什么;不会去考虑其他可能性,也不会去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9.偏离公允的选择概括:也称心理过滤,或聚焦判断。不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他人与事物,不能直观真实地描述、设身处地地理解、宽容大度地接受事物发展的逻辑结果。而是根据主观认定的标准不断地衡量自己和他人,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选择事物个别不良信息作出负性判断,而不是全面地看待问题。

10.偏面静态的心理标签:给人给己贴上一个静止不变的负性标签,不考虑那些更合理的、不至于得出这么糟糕结论的证据。

11.自省自责的不当归因:也称个性化。将消极事件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看到他人也有相应责任,以指证自己的无能和不适应。

12.推卸责任的求全责备:总认为他人引发了自己的负性情绪,从而拒绝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

辩驳挑战歪曲认知的负性自动思维可用自我质问的方式展开,如:我确信在社交场合会脸红吗?

 

5.第四次到第十一次会谈

咨询会谈提纲:

1)回顾并讨论上次咨询以来的作业,引出负性自动思维,挑选出一到二个负性自动思维,挑战所选的负性自动思维,得出一到二个理性反应。

2)预设现场暴露情境,描述其细节;设定非完美的现实的目标;完成角色扮演;听取暴露报告,回顾是否达到目标。

3)注意其他行为,如识别那些暴露前没有发现的负性自动思维,这些负性自动思维将成为下次讨论与处理的对象。

4)实施想象暴露,恐惧现场暴露效果。总结并反馈暴露疗法所取得的进展,用正面信息暗示,让患者在认知上及时准确评价治疗效果,以强化治疗信心。

5)让患者明白,现场暴露中,哪些负性自动思维——非理性信念引发焦虑上升,哪些想法——理性的应对想法,能够降低焦虑。

6)让患者总结他在暴露疗法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其中哪些可以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

7)在每次会谈结束前,布置后续咨询作业,内容也是两个方面:认知重建与现场暴露。

设置暴露疗法:

第三次会谈开始实施现场暴露治疗。首次暴露情境最好选择患者SUDS评分在50以上的情境,随后的暴露情境选择原则是,只要患者能够承受得住,就应该选择高分情境。整个治疗计划中,共安排大约五次的暴露机会。暴露情境越真实,就越能唤起焦虑,暴露治疗效果就越好。

在完成了初步的认知重建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暴露情境细节。让患者自己提供必要的细节,如自己最有可能经历的社交场境,在这个场境中,其他人最有可能出现的反应等。然后设定暴露目标。暴露目标通常经过讨论,因为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会设立不切实际的、完美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是基于其他人的反应,这些反应并不在其控制之内。

6.疗效巩固会谈

第十二次治疗会谈,主要是回顾整个治疗进展,识别重要理性反应,巩固治疗效果。最后则是设定治疗结束后靠患者自己努力继续进步的目标。

 
  (责任编辑:wzxlzx)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2005-2013 wzxl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8901号
    联系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
    咨询电话:0577-886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