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一路前行,欢迎进入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最受关注的资料
 
 
  本站推荐的资料
 
 
  与该资料相关的资料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温州紫竹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中心 >> 心理咨询 >> 神经症咨询 >> 正文


关注的倾向性与神经症

作者:恳谈李    来源:本站工作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1 

 经典心理分析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正常-异常"的两分法,认为在心理上两者没有绝对的界线。关键在于一个度的问题。例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焦虑,由一定的应激物引起,通过理性的方式可以加以消除的;但焦虑过度,并以不理性的或者说是心理防卫的方式来应对,就有可能出现适应不良,以致于出现神经症。

  所以,常常是特定的个性(含于认知、情感表现、行为等之中的习惯化的倾向性模式)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倾向性适度、合理,就表现为心理相对健康;反之,欠适度欠合理则有可能就出现心理亚健康了,不适度不合理的则呈现为不健康,也就是神经症,严重的则发展为精神病。

  以下我们就自我-外界、理性-非理性、消极-积极、现在-非现在等几个重要的维度来谈一谈倾向性与神经症的相关性。

  第一个维度:关注自我(个人、内心)对关注外界(社会、环境)

  生命的最早几个月,甚至分不清自己与外界有什么区别。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在嘴唇与乳头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自己-他人的区分的。所有外在于他的东西,在他看来是他的某种延伸,某种所有物。他是世界的中心,是所有事物的主宰,他象一个拥有绝对权利的国王支配着一切。

  或者说,一个婴儿的主观世界完全是一维的,后来才分化出自我与非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如果过度关注自我而难以区分外界,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是拿破仑、希特勒,就是上帝,那么,这个人的心理是幼稚的,象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样。

  极端的自我关注--自恋:英文Narcissism,语出希腊神话,指一位年轻人可悲地衷情于自己的影子。它意味着过分的自爱。自恋型的神经症者爱自己远远地胜于爱他人,有时就根本不顾他人的感受、利益甚至存在。这样的个体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陷于自我封闭的画地为牢之中,视野很狭隘、气量很局促。人格上的特征是妄自尊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成就,好出风头地需要别人的注意与赞赏,沉湎于成功、财富、权力、尊重、理想的爱以及对别人的批评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自恋者就是脆弱的水仙花(Narcissus),只配自我欣赏,却常常因为作茧自缚而失去了学习性,因此不能指望其有明显的进步,自我完善是停滞不前的。它的次级形态是自傲、自负,它们与自恋只是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极端的关注外界--自我迷失。在接受了过度的利他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后,某些人不自觉地以庞大的话语体系如国家、集体、人民、民族取代自我,倡导自我牺牲,一心为"",最后有可能导致对外界的过分关注,而迷失了自我。这样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症,情绪生活比较压抑而不开放、枯燥而没有情调、抽象而不生动。自我迷失者可以有很高的心理承受力,很刚强,但常常缺乏柔韧性与灵活性。一旦其被深深压抑的自我部分复活,则会产生极大的反叛性与破坏性,因而变本加厉地寻找自我满足。在改革开放之初,打破了大锅饭,强调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于严苛的意识形态有了轻动,很多被压抑的自我能量被释放出来,产生过一定的社会不安全性。这个教训我们从心理学上要吸引,应避免过分批判"个人主义",导致适当的自尊自爱的全社会性丧失,陷于某种空泛的"大公无私"的狂热追求。

  还有一种极端关注外界,表现为关注外界的言论。活着很累,是因为不顾自己的感受,却一味地遵从、服从甚至屈从于外界不公正的舆论、陈规陋习、刻板的规范规章、旧教条教义等,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乐趣。他们陷入了虚荣心膨胀的陷井,为了一些表面化的社会形象、虚名,他们苦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社交障碍患者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一点上,他们很爱面子,喜欢受到别人注意、尊重,得到他们的呵护、关爱,因此,对自己的外表、眼神、动作这些仪表举止是否符合别人的胃口,很在意很在乎,结果却变得极为别扭,欲速不达,弄巧成拙。

  这个关注自我-外界的适度,在于既懂得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也懂得关注他人、关注外界,而且它们对于我们的自我价值的提升、自我的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味地追求关注自我,导致自我的萎缩;一味地追求自我牺牲,就会渐渐走向人性枯竭的异化发展道路。

  第二个维度:关注非理性(感受、想象)与关注理性(行为、思维与事实)

  极端的关注感性,就是神经过敏、神经质。这样的人有一种口头禅就是"我觉得…",动不动就这样说话,似乎他们的感受性特别发达,甚至于人家随地吐痰也有可能被他感受为"是对我的轻蔑、污辱"

  过分关注感受是典型的疑病性神经症的突出特点。一点小恙也容易被疑病者当成威胁生命的绝症,有时甚至还会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硬是鸡蛋里挑骨头,自己吓唬自己。这样的人会产生很多不可理喻的错觉,就象杯弓蛇影的故事所述的那样。

  抑郁者有时陷于对灰心失望丧沮悲观等不良感受的过分关注中,很少采取有力的行为措施来改善它们。

  焦虑者更是对感受过分着迷,几乎生活在不良感受的包围之中,动辄就抱怨自己感受不好。他们对感受性敏感之外一无所为,甚至连这样的感受来自何方也不去想一想,更遑论深究了。

  对失眠的过分关注导致心因性失眠。失眠者若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不担心失眠的危害,相信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失眠会不治而愈。

  有心理咨询家建议,在谈论内心的感受时要强调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感受。要把"我感到难过;悲哀;绝望……"改成"我难过着;悲哀着;绝望着……"以突出个人对自己感受性的行为责任,这样一改,就意味着你不是对感受性无能为力的,意味着不是你只能如此难过、悲哀、绝望,你可以有别的选择!

  与过分关注感受有紧密相关的,是对想象的关注。过分关注想象的人,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空中楼阁,似真似幻的。从沉思默想到胡思乱想,一任想象如同鸟儿的翅膀一样在思维的空间驰骋。过分关注的结果则是成为一个空想家,有时因为严重地与现实相脱离而显得有精神质。

  患有精神病的人,其想象之发达常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他们一会儿变成了天使,一会儿则变成了魔鬼,一会儿象一个孩子,一会儿又象一个君,喜怒无常,变化多端。这样的人难以捉摸,象一条神秘的龙,藏头露尾的,上天入地。沉溺于想象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安全途径,是个性退缩的某种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离现实的想象,是精神病人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某种错乱。

  另一极端则是过分关注理性:这有可能导致强迫症。

  强迫思维,就是一种强迫的理性。它问自己一些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明知没有答案还是要问,明知这样问是劳而无功,还是欲罢不能。比如,对无穷级数尾项的追索。它给当事人带来了无法言说的痛苦,周围的人对这样的疾病因缺少了解而无法理解,当事人更感到非常孤独无助,它又加深了其痛苦的感受。因强迫而导致高度抑郁的大有人在。

  在强迫思维的个体来说,思维由一些教条统治着,象是君治下的领域。其思维模式主要是"我必须……""我应该……",做事极为认真刻板、为人极为拘谨小心,缺乏创造性与想象力。强迫的思想根源在于完美主义,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存在任何缺点与问题。凡事都想搞个水落石出,凡事都不含糊,这样的结果就是强迫思维。

  第三个维度:关注消极事物(缺点、问题、困难、负性情绪)与关注积极事物(长处、成绩、有利条件、正性情绪)

  过分关注消极、负性事物,是抑郁者的特点。

  "我一无是处、世界一团漆黑、未来一塌糊涂"的人生观世界观,正是抑郁症患者的评价模式。过分关注负性事物的人就象是戴了一个灰色的眼镜看世界,看到的尽是灰暗的色泽。

  就在他们取得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成绩时,他们也会自动地推说是运气好,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强,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的谦虚是出了名的。他们用苛刻得象检察官的理性来评判事情,用严厉得象验尸官的解剖刀那样的理性来解剖自己的言行,专门挑毛病,专事放大这些毛病,最后,他们就生存在没有赞扬、没有感激、没有欣赏也没有喜悦的气氛中,因此而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灰头土脸。

  自然,他们也就成了悲观主义者。更有甚者,喜欢上了自己那种低迷的、艾怨的情调,具有了林黛玉般的悲剧性审美倾向性。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能经常地关注自己的成绩、长处、有利条件以及相应的正向情绪,这个人一定会乐观得多。自信者对自己的进步是敏感的,他们善于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并带着感激与欣赏的心情与之和平相处。他们身上有一股朝气,一股热情,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可以鼓舞其它人与之一起好好地生活工作。他们可以成为领袖人物,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第四个维度:关注现在(当前)与非现在(过去、未来)

  时间是一维的,现在是瞬间,稍纵即逝,而生命则是无数个现在构成的。重视现在,就是重视生命最现实的途径。

  但总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忽视、否认当前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过去或未来上去,把时间浪费在追思与向往中,生命显得失重。不重视当前的结果,造成了很多后悔不及的过去;过分重视未来的结果是使生活了无生趣。不是忧伤就是忧虑,这便是过分着迷于过去或未来的必然。

  有一种人象祥林嫂,反复唠叨的,只是那个不幸的故事(阿毛)。他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强调自己的过去的失败上,"命苦"啊,"可怜"啊,怨天尤人,长吁短叹的。这样的人的生活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发别人的同情,企求别人的帮助,表明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自己的个人命运无能为力。他们的斗志已丧失殆尽,他们的精神萎蘼不振。他们已放弃了希望。这样与过去纠缠在一起的人,经常性的负性情绪是后悔、懊丧、嫉妒与憎恨。

   还有一种人,称为"计划人生",是那种十分经常性地制订个人计划者。早晨要几点起床、几点做操、几点上课放学,几点几分睡午觉,要睡几十分钟,最后,几点几分要上床就寝,一天结束。如此这般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希冀着自己百炼成钢。一切都为了以后,以后要当一个什么家(如科学家、文学家)。但这种过分严密的计划,从制订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流产的,所以常常会半途而废。但当事人不会就此放弃,第二轮的计划在一番痛苦的自我反省后又开始了。又是一张计划周详的计划表应运而生,常常又是半途而废。就这样,"计划人生"者进入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我挫败、自我批评、自我安慰、自我计划、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时间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流失了,成就还是遥遥无期。这种人往往事业心特别强,自我要求也特别严格,只不过,他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实现他脱离实际的个人奋斗目标。最终当然是一场闹剧,把自己的头发拉起来时因想着奔向月亮而兴奋一阵后,还是要回归地球的。这种与未来纠缠在一起的人,经常性的负性情绪是担心、忧虑、恐惧、愁云惨雾的。

  这两种人都生活于不安中,不能很好地拥有、感知、享受现在,分散注意力到了不该多加注意的地方去,所以生活得很不好。我们的注意力之眼光,就象相机的镜头需要调焦、聚焦,看得远了近了都不行,最好就是聚集到当前上。

  总之,在自我-外界、理性-非理性、积极-消极和现在-非现在这类维度上,我们要进行适度掌握,才能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任何走极端的方式都是有害的。

 
  (责任编辑:wzxlzx)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2005-2013 wzxl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8901号
    联系地址:温州市鹿城区新城东瓯智库花源路157号(原黎明工业区6号三楼)
    咨询电话:0577-886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