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到30岁是我一生中生活得最困惑、最痛苦的阶段。经常失眠,曾经有过整整一个星期一分钟也睡不着。在那十年中我似乎有过不少令人赞叹的事迹,但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那漫长的十年却充满了黑暗与不安。我年轻的灵魂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努力向往着和平的未来,却往往跌入空荡荡的山谷,无法自拔!不过,今天我想讲的不是那些浓墨重彩的往事,而是影响我彻底走出迷茫的一个人。
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本书。讲述那位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名叫Victor Frankl的犹太心理学教授。在集中营里,他经历了种种精神与肉体的苦难,他的妻子、兄弟,父母都先后被纳粹送进煤气炉里,只有他和一个妹妹活下来了。每天他都不知道今天他将被送进煤气炉,还是将被迫帮纳粹把尸体从煤气炉中抬出来。
有一天,他抬完尸体,一个人疲惫不堪地坐在牢房里。他觉得自己跳离了自己的躯体,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绝望的境地。Frankl领悟到了一个真理:“他其实是自由的”。后来出狱后,Frankl 称此为“人类最后的自由”— 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的自由。那些折磨他的纳粹可以毫不留情地地控制他的环境,随心所欲地摧残他的肉体,但是Frankl将决定自己如何反应、或者不反应。在挑衅和反应之间是他选择的空间,想象的自由。看狱人体罚Frankl的时候,他开始想象他出狱后的生活,想象他跟学生讲授在集中营里的学到得哲理……
Frankl没有给他的折磨者期待中的反应,他们可以触到他的身体,但是他们触不到他的根本,他在道义上战胜了他们。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自我训练,利用记忆和想象力,Frankl超越了他的境遇,把那块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在受难中找到意义和尊严。他还帮助集中营里其他的受难者去体会这精神自由。
人有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自我认识、有想象力、有良知、有独立的意志。我们有能力作选择。Frankl选择的反映不是基于冲动或者情绪,而是基于他的人格和价值观。
读到这故事的时候我正爱着一个不该爱的人。自己知道这事于身心无益,可又不能自拔。当我说“我真很想……”时,我并不是不知对错。只是“对”太难了,而“错”是一种惯性,相对容易许多。我从Frankl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看见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我可以选择,也有义务选择。一旦创造了这选择的空间,“离开”就只是一个动词,只需付诸行为。仍然是难,但绝对不是“没法。”甘地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不交给他们(英国殖民者),他们就不能夺走我们的自尊。” 没有人可以不经我们的同意而伤害我们。我们对伤害自愿的准许往往比伤害本身更有杀伤力。
我不再责怪境遇,责怪他人给我带来的不幸。我每天提醒自己,Frankl在集中营里都有选择空间的,我凭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