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中常有一背理现象:生活平谈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体验不到夫妻两人互相恩爱;可一出问题,特别是有婚外因素介入时,配偶间却是恩爱得不得了。
这样的心理现象让很多人迷惑不解。
进入婚姻关系后,时间一久,夫妻双方互动中的言语、情感与行为表达变得程式化。程式化条件下,惰性难免,惰性的结果则是涣散。涣散状态下,个体的社会知觉相对迟钝,情感的感受性下降,源自配偶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信息刺激不足以引发情感体验。原先那些激情状态下的“一见钟情”、“只要有爱可以不需面包”等非理性认知现象消退,取而代之的则是日常生活中以柴米油盐为主要内容的磕磕绊绊。过多的日常激惹极易盖过亲情甜美。所以,“不出问题的时候”,夫妻间会感受不到爱。
夫妻间关系稳定,表面的吵闹不再成为“沟通手段”后,原先被亲密关系掩盖的深层次的个性冲突反而不断显现。这种情况下,夫妻间人际关系边界的切入与重叠,可被对方理解成一种烦扰,婚姻中的焦虑情绪因此滋生,而焦虑会削弱亲合动机,导致情感相对疏离。感受不到爱,也就合于情理了。
“一出问题”,即是程式化被打破,涣散不再。因程式化被破坏,人会无所适从,继而体验到不舒服,情感高涨却会有效地抑制这样的不舒服,让人重新寻回从前的“感觉”。当事人曾经的激情被重新唤起,爱情体验再现,从前的甜蜜得以重温。
好多婚姻出事了,才让人觉得爱的存在。将要失去的,可能才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这些凡人遇事时的真实心态。究其心理运行机制,在于婚姻中新矛盾出现,婚姻关系动态失衡,带给当事人“心理不平衡”而陪感安全感与归属感失落。不平衡状态会有力地驱动当事人在情感关系中实施定向活动,努力重建一种动态平衡,以重新落实安全感与归属感。要重建这样的动态平衡,“爱情”即是最好的动力,它能让当事人在受损的婚姻关系中找回自我,再次通过强化跟配偶关系作身份认同。
婚姻关系出了问题后,特别是有外界压力介入婚姻关系时,当事人如担心出现不愿面对的结果,恐惧即现。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外界压力,以及这压力导致的恐惧情绪会强化亲合动机。亲合动机的强化,促使当事人对婚姻关系“另眼相看”,更加明白到婚姻对自己生存与生活的价值,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好处,从前的依恋重新回归,爱与归属需要的合理性在“出事”的婚姻关系中又得以展示。这就是所说的“一出问题了,好像就爱得不得了”的心理原理所在。
人如刺猬,分开太远,觉得冷,需要亲近一些才好受。可一亲近,有了温暖就会忘记了温暖的“感受”,反而被刺痛,要分开一些才不至于伤得更痛。如此矛盾性依恋,在婚姻关系中并不鲜见,它的极端即是夫妻情感关系的敌对共生。
人性很是矛盾,婚姻保鲜的有效方式不是用心经营却是大力“折腾”。通过“折腾”能不断带给对方新鲜的信息刺激,防止对方情感感受性降低而忽略“我”的存在。也能通过“折腾”反而让其明白,“我”对“你”的确在乎,以此强化婚姻中的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