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可用来规范个体言行,可是很多时候,它会被其“制定者”塞进跟道德无关的骗人鬼话。如何在鬼话包围的世界里活出自我,是作为社会人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严肃课题。
在鬼话充斥的世界里,你活得不自在,那是因为你自己不适应鬼话或者干脆打从心底里排斥鬼话。是你自己的人格不能有效兼容鬼话,而不是鬼话本身作祟。
个体的“向往”是基于客观现实还是出于主观想象,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的质量好坏与水平高低。
你向往一个道德的社会,可现实生活却偏偏充满鬼话,你因此活得很累。怎么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需要听鬼话时,用鬼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在需要听到人话时用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根据人格面具理论,如此作为,是人格整合良好的表现。
咨询心理学认为,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是衡量此人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正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从长远目标看,心理咨询行为的实施,无论是情绪释放、认知纠偏、行为改善,还是个性完善,无不服从于提高或改善当事人社会适应水平这一目标而展开。
就个体而言,面对社会的整体风尚不合于自己的世界观而有内心的道德冲突,那不是因为社会有病需要改变以适应个体。改变社会以适应个体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思维方向。历史上有许多的大人物干过此事,但成功的例子不多,绝大多数是以失败告终,如王莽、袁世凯等。而就社会整体而言,其风尚的调节与改善,以求每个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为最高宗旨。只是,不管怎样的社会风尚以及这风尚的调节和改善,不由被统治者决定,而由规则化和潜规则化后的统治集团的“集体意志”决定。不仅如此,这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也不是由被统治者评判,而由统治者认定。
如果你觉得某类社会道德对你来说,统统是鬼话,它们把你包围起来而让你活得不自舒服,但你又想有所突破,活得自在,那么,想改变此状况,有两个途经:要么适应这样的“风尚”,找个突破口或找个支撑点,说不定很快咸鱼翻身,活出精彩;要么你也成为这统治集团一分子,甚至挤入其核心,有权有意志去制定符合你世界观的社会风尚。
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是个体活在世上,求得社会适应的大原则。
有点悲凉,让人失望,对不?你可能在想,你不是大人物,你无法改变什么,可要是大家都认为既然无能同化只有用力顺应,那社会如何进步?有时候情绪高涨时,可能作英勇或伟人状:就算我真的不适应,我也准备以卵击石、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希望有一点点震撼也安心了。
有这样的魄力和行为的英雄或伟人可能五百年出一个,或一千年出一个。那“灵童转世”的祥瑞是不是正好在你降临人世时罩住你家房顶,这概率却是微乎其微。此梦不做也罢。
想改造社会而不得,还不如沧海一粟,活出自我。出路何在?勇敢地走出道德冲突这一自设樊篱,回归现实生活:从吃饱睡足入手,追求住高楼开名车的物质生活。
想穿了,人生总共不到一百年。何来着?不管你怎么想,宇宙无始无终,历史无穷无尽,照旧发展着。适应它,可以避免许多自寻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