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心理问题?
比约定的时间迟了15分钟,李Z才姗姗而来。
“你们的心理咨询真能解决我的问题?”在咨询椅上坐定后,没等我开口,她就用怀疑的口吻发问。
“又一位被动求助的。”我心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绕开她的话题,转而反问:“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助?”
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出了前来求助的缘由:“小姨认为我有心理问题,要看心理医生,非要我来。”她的叙述印证了我的猜想——她自己求助愿望并不强烈,只是在别人的催逼下前来试试。
“既然你小姨这样认为,可以推测,她自有道理。你能告诉我,她让你来做心理咨询的真正原因。说来听听,看看我能否帮助你。”
她还是没有进入正题,话语中略显焦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跟很多女白领一样,我不愿随便嫁人。我不是不想恋爱结婚,相亲见面的男子加起来差不多有几打,只是几个用心谈过的男友都没有谈成。你想想,我都28岁了,心里也很想结婚啊!”
她的叙述方式如同在跟一位朋友诉苦,事件的背景全被略去,像是我了解了她的情感经历一样。
“对啊,终身大事,怎么能随意处置!”我这话其实是普遍适用的“废话”,但面对她的“不着要领”,我不得不先顺着她的叙述附和着,目的是给接下来的咨询引出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
“可我小姨她们......”
她欲言又止,似乎在告诉我,她恋爱情感方面有些无奈。这无奈的背后,可能就是比她还心焦的亲人们相关言行带给她的压力,今日的咨询十有八九是为了寻找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而来。
“尽管我不了解你的相应经历,但想象得出,你在恋爱进程中有自己认为正常合理的想法,有不少自己坚持的东西,可身边的亲人跟你的看法相去很远。”我开始设身处地地从她的角度着想,希望籍此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你有压力,究其原因,不光是你恋爱经历本身问题,更主要的可能是周围的人对你婚姻问题久拖不决的忧虑,并不断地催着快点找个适合的人,结束单身生活状态。对不?”
“你说得很对。她们都不理解我,老是催逼,让人心烦。好像比我更着急,特别是我那小姨。”
“她催着你来看心理,尽管你不十分愿意,可还是来了。”
“有时我也在想,自己是不是真有心理问题。光恋爱,结不了婚。”她接着我的话语,很自然地说出了疑虑。
“那么,请你描述一下你那小姨认为的,或者是你自己怀疑的‘心理问题’,具体是指什么?”
“可能,我的恋爱态度跟别人不一样。每次起始都感觉合得来,比较顺利。每当对方要订婚时,我提出分手......” 从她的话语间,我觉察到她是个不会轻意敞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女性。我在思索,她是不是有回避性个性基础。
正当她慢条斯理地开始恋爱史描述时,手机响起,是有人发来短信。“我小姨发来的,问我去看心理了没有。”
乘着她在阅读短信,我迅速打量了她一下: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慵懒的表情,略显倦态,几笔描眉没能掩住疏疏的两条柳叶;打扮入时,一身休闲透顶的衣着。可是,令我不敢相信的是,在她的鞋底边上方居然留着两圈陈旧性灰尘痕迹。
应我的要求,她关掉手机,继续叙述。
她在回避婚姻?
李Z 23岁开始首次恋爱,时至今日,经历过不少男孩子。每次恋爱中,她都有一种回避心态。近两年,有3次都是马上要进入婚姻殿堂,她却临门退却。
起先一个,张A,比她大五岁,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杭州参加一次企业管理培训时偶然相识,被他猛追。据她描述,这个男子长相不错,蛮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配得上自己。回温后,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经过一段时间交往,进入热恋状态。情浓之时,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她长相好,心理很单纯,心理年龄比她的实际年龄要轻多。为了配得上她,讨好她,他也学会扮酷,讲究穿着。
随着时间推移和感情发展,李Z心中常出现一种莫明的体验,担忧不断。一方面,感到自己对他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心理依赖,离开他就感到很孤独,日子过不下去似的;可是跟他在一起时,找不到原来的自我,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把她从家庭中剥离。心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美妙,她若有所失,老大不自在。好长一段时间,她思考着,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头脑中,不断重现他对她关于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轻的评价,继而把这种评价往消极方面解读,认为他是嫌自己不成熟,不会应对人情世故。两人的感情有点偏离以前的发展轨道,她开始困惑,继而不满。为此,她有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出现放弃的念头,可转而又觉得放了可惜,关系继续维持。
当对方提出订婚时,李Z没有兴奋和喜悦,反而焦虑得不得了,心头像是有什么东西阻止她走完恋爱的最后一步。她差不多几夜无眠,日里无精打采,行为上刻意回避着他。
好事随之结束。
“可能是感情发展过快,理智麻木了。因为年纪都不小,双方急于想找个可以依靠的人成家。恋爱过程中做得多,谈得少,而进入婚姻前最需要的两人间的心理调适,反而被忽略了。当他要谈婚姻论嫁时,自己静下心来一想,感到还没有从心里完全接受他。特别是他认为我不成熟,对于是一点,我总是难以放下。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开始回避着,一回避就更加体会到原来的关系一直是跟着感觉走。有了这个认识,感情自然受到冲击,两人容纳对方的心理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在后续的心理咨询中,她这样补充说明第一次正式恋爱光开花不结果的心理原因。
与张A分手后不久,在小姨的张罗下,李Z开始了跟王E的恋爱。
跟前次不同的是,这轮交往,大多时间在谈而少做。不过,这样的恋爱过程,反而带给李Z更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她认为,这个男子条件也不错,感情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有一个感觉不妙的阴影伴随着她。开始与他接触,心里有说不出的不踏实,好像他进入她的生活后,有点威胁她的安全感。后来随着双方心理上不断卷入,那种不踏实的感觉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担心自己心里有什么秘密暴露在他面前。感情越发展,越有心底隐私赤裸裸地让人窥见的恐惧。两人坐到一起,少了话题,言语间就是放不开。每次都像是带着一付沉重的面具与他交往,常莫明其妙地焦虑。有时一焦虑,连话语也表达不清。
李Z自述,自己至好朋友难凑一个,可王E常在她面前炫耀,说他有很多在职场混得不错的好朋友,还多次说要带她去见他们。对此,她很不自在,一概找借口加以回避。两人为此不止一次地闹别扭。他曾多次探问,为什么从没有听到她的朋友打给她的电话,为什么从没听说她跟朋友交往的事情。每次,她都没有办法回答,尴尬无比。心理总在担心,将来如果跟他结婚,要面对他的社交圈,不知道如何应付。常转念一想,还不如早点结束关系,免得今后难堪。
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发展,李Z开始“故伎重演”。看着他那充满激情的目光,她着意回避,生怕自己心灵被他看透。同时也担心起自己这次恋爱又将以失败告终,感情越发展,越觉得难受,心里经历着持续不断的焦虑,在困惑、不安中与他“周旋”。
春节临近,男方提起订婚娶亲大事。李Z又一次退却。
第三次恋爱,换了个男主角,可套路依旧:在李Z这个女主角的内心深处,既渴求有一份正常的亲密关系,随着剧情的展开,又不时地爆出对这种亲密关系的恐惧。渴求使她依赖对方,而恐惧又导致回避。依赖与回避的矛盾,决定着她在极力寻找适宜的心理距离进程中,不断迷失自我,难以把握。心理距离过大,就会感到孤独,强烈的恋爱情感需要因而不可压制,一有机会,恋爱行为就自然展开。因此,在恋爱交往的初始阶段,双方互动比较顺利。但当两个自我相互卷入,深入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害怕拒绝,或者担心自己后面的行为表现不好,就会回避对方。
恋爱结束,她又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的回避心理做出“合理”解释,似乎难以修成正果,其中自有缘由。
问题从何而来?
为了考察李Z婚姻回避心理的历史缘由,咨询中,收集了她的成长史和家庭教养背景资料——
李Z出生在单职工家庭。原有一位姐姐,六岁时夭折。母亲长期无业,文化程度不高,却向来强势、霸道。她在外无事可做,全部精力倾注于内,家里事无巨细,一人全包。整个家庭生活由她一个人罩着,丈夫孩子俯首贴耳。
李Z从小就受到母亲的严管,一直被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不让跟外界多接触,生怕被别人带坏。每天上学也是由母亲接送。自从姐姐死后,她就承受着来自母亲双倍的“爱”,感受到差不多时刻在母亲的监管之下,没有丝毫的行动自由。小学时,看着别的同学都有好朋友,常在一起有说有笑,非常羡慕。可她没有一个能讲得来的同伴,好像大家都不理睬她一样,她孤独无比。学校里的活动,都没法积极参与,感到很失败。
李Z在学校里很不开心,学习兴趣持续降低,小学四年级开始多次逃学。每次逃学出来,在路上走着,是她最开心的时候,还可用从家里偷偷拿来的钱买些零食,边吃边走,感觉十分自在。曾有几次在路上被母亲逮个正着,拉回家里一阵责骂,然后是更加严厉的管束。母亲还不断地打击她的信心,说她这个不行,那个不会,只会逃学。
如今,李Z年近30,母亲对她的管束与关爱依旧。平时在家生活还全由母亲料理,她从未做过家务,自己的房间没有亲手整理过;衣服穿着很随意,甚至连皮鞋也没有擦过一次。
李Z工作近10年了,工资收入全由母亲经管,她自己没有经济理财观念,用钱即向母亲要,有钱即上交母亲。她认为母亲打理得很好,家里的生活很会安排,她自己可以免了好多烦恼。
李Z外出时,如果先打招呼,母亲就会问个不停: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或者干脆就不让出来。出来了,母亲也会追来电话,问何时回去,很不放心。
从小受母亲过度“呵护”,李Z对母亲十分依赖,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心理上无法摆脱。发展到最后,什么事都有理由回避,并且“心安理得”。由于有个强势无比的母亲,她少见世事,单纯、幼稚,自觉心理像小孩一般。她一直记得,前男友张A就是这样评价她的。
由于母亲从没鼓励李Z融入同伴关系,成长过程中,她的正常交往欲望没有得到激发,性格内向、孤僻,从不主动跟别人来往,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行为上回避与人相处。
时至今日,李Z已看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很想改变,但又没信心,放不开,做不到。因为过去没有相应的行为练习,更谈不上行为规范内化成个性因素,社交技能十分匮乏。平常的工作关系中,时有人表现出想跟她交往的原望,她也想结交几个好朋友。可是在实际交往中,时间一长,人家看她没有多少回应,相互间没有多少话题,关系自然难以为继。多年来,她常感没有好朋友,很难受。
如何走出困境?
鉴于李Z对母亲存在着严重依赖,并从这种依赖与严管关系模式中获益良多,心理发展受阻,突破严管,摆脱束缚,以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首要目标。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们设置了一套训练方案,让李Z通过具体的行为练习,根据回避什么就做什么的原则,从自身的生活起居、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做起,习得相关技能。为了使她拥有一个足够自信的自我,提供心理成长基础,引导她从最简单的擦皮鞋这一小事入手,逐步摆脱在生活上对母亲的依赖。接着是经济上的独立,由自己掌管收支。进而从家庭走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回避心理。
后来,乘着李Z又一次新的恋爱开始,引导她把咨询过程中习得的交往技能应用到恋爱实践中。这样一来,在解决婚姻回避心理的咨询进程中,恋爱本身被赋予了双重意义。一是把恋爱情景当成心理问题的“治疗”场景,视恋爱活动为心理咨询条件下的行为练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恋爱实践,结合婚姻回避心理的克服,促进恋爱进程顺利通往婚姻大门,从而解决婚姻问题。因回避而无法解决婚姻问题,正是当初心理求助的动因。